聰聰和凡凡是互為鄰居的兩個小男孩,雖然家離得近,但是彼此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。
聰聰一直很淘氣,且爸爸比較嚴格,他一旦犯錯的情況下,就免不了一頓“愛的教育”,不過好在孩子性格大大咧咧,從不記仇,最后也被管教得很守規(guī)矩。但是凡凡就不一樣了,自小被家里人視為至寶一般,犯錯時雖然會教育,但父母卻不會打他,只會跟他講道理,所以直到現(xiàn)在,凡凡一直生活在溫室之中。因此,凡凡雖然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,但很愿意聽從父母的話。反之,聰聰雖然一直樂觀堅強,但在處理問題時也喜歡用暴力解決。
中國有句老話,叫做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意思是打罵對孩子的性格塑造,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打罵孩子真的是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嗎?
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,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,但也并非要采用打罵的形式,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,長大后差距還是很大的。家長應(yīng)該知道的一點是,孩子應(yīng)不應(yīng)該用這種方式教育,和孩子本身的性格、特質(zhì)以及表現(xiàn)形態(tài)是有很大關(guān)系的。
很多脾氣火爆的父母認為:孩子不打不成才,打是最有效的方式。脾氣好的父母就很理智,他們未必否定打罵的這種方式,但絕對知道這只是偶爾執(zhí)行的一種選擇,經(jīng)常打孩子很難起到長期有效的結(jié)果,還會適得其反。孩子被打后聽話,很多時候是因為恐懼害怕父母,所以不得不聽話,但是他未必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問題,總是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,父母這時候的管教很難起到效果,這種局面就很難挽回了。
耐心教育才能提升親子關(guān)系,想讓家長的管教成果長期有效,親子關(guān)系更好,還是要多些耐心,給孩子更多的愛,多講授其中的道理,這樣才是更理智的一種行為。